Archive | 吾爱影视 RSS feed for this section

盗梦空间(Inception)

17 Aug

《盗梦空间》(Inception)算是集中了几种吸人眼球的元素:

其一: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他导演过的影片不多,我也只看过Batman Begins、The Prestige和The Dark Knight。都很好看。他的片子情节都很紧凑,往往又有意想不到的情节,可以说是成功商业片的典范。

其二:意念般超现实的情节。梦中梦中梦中梦,将千年前的周庄晓梦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样的故事情节我始终怀疑外国人是看不懂。好在票房飘红,上映一个月,美国境内票房已达2.5亿美元,全世界票房5.6亿美元。国内尚未公映,估计贡献个几千万是没有问题的。

其三:开放式结局。影片的结尾就像DiCaprio今年演的另一个片子Shutter Island一样。后者是不知道到底是主人公疯了,还是岛上的人故意营造出气氛,让主人公认为自己疯了。Inception随着陀螺旋转速度的降低戛然而止,让观众又陷入了梦境与现实的困惑之中。

据说国内9月份4部国产影片夹击《盗梦空间》,包括张艺谋的《山茶树之恋》。如果广电部不进行干预的话,本着市场竞争的原则,Inception定会是完胜的。

国内什么时候才能拍出有新意的电影?我想起了自己在幼儿园绘画课的事情。咱画画也算看得过去。如果老师让给个主题,我都可以花的很好。但有一次老师说你们自己随便画吧,愿意画什么画什么,我顿时就不知所措了。

这种被严重束缚的思维随着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的教育,已经根深蒂固的嵌在了一个框里,毫无创造性可言。好在侄儿的身上尚未流露出这种迹象。5岁的他每天回家都是几十页随心所欲的绘画创作。希望他可以幸存于填鸭式的教育。

下面附上从网上找到的Inception的故事情节。如果你和我一样,没完全看懂片子的话,可以读读下面的这篇文章。

“Cobb被海水冲到沙滩上,接着被带到一个很老的人的私人会所。  

场景接着切换在Saito的梦境里,Cobb, Arthur,还有梦境建筑设计师Nash正在执行一个艰巨的任务——他们被Saito的竞争对手雇佣来探求Saito所知的商业计划。做梦的人彼此睡得很近,互相用一个能使他们的思想分享同一个空同建造的梦境的仪器相联接。梦境的规则是这样的:人们在梦境中受伤会感受到十分真实的疼痛,但是在梦境中死去,只会使人们从梦境中醒来。做梦的人用一种自己做的小物件作为一种象征,通常用来证实他们是在行着还是在梦中,比如Cobb用的是个金属的小陀螺。迷幻的梦境中有其他的人参与做梦,——他们都服用一种特殊的药品,使得他们在梦境中还在一起。物体和角色在梦境中都是做梦者思想的映射,这种映射可能会缺失一些不容易注意的细节。剧照Cobb找到了他们需要的信息,但发现信息是不完整的,Saito其实知道他们在入侵他的梦境。Saito醒来发现自己在他的秘密的避难所。他告诉Cobb他入侵是显而易见的,但他很惊奇的发现他还在梦中,因为他发现一块在地上的地毯的材料是错的。任务被弃止,所有人都醒了过来。Cobb和Arthur责怪Nash错误的设计了避难所的地毯材料。为了逃避雇主的追责他们的团队就此解散并离去。Cobb和Arthur在一家东京酒店碰头并打算在那里的顶层楼台上通过直升机逃走。然而当他们正要踏上直升机的时候,Saito出现了。Nash也在他的麾下,他还告诉Cobb和Arthur他们的建筑设计师已经出卖了他们,Nash给了把他们归途的逃生路线也给了他。Saito给了Cobb一支手枪来杀掉Nash,但是他拒绝了。Saito命令他的手下把Nash干掉了。  

Saito没有除掉他们,相反他对Cobb和Arthur表现得十分友好,他是要他们执行一项入侵——给做梦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一个意念,而这个任务是要在梦中做梦才能实现。植梦任务的对象是Robert Fischer,是与Saito势均力敌的、正在病危中的竞争对手Maurice Fischer的儿子,目的是给年轻的Fischer植入一个意念使得他瓦解破坏他父亲的帝国,从而防止他父亲的公司变成全球垄断巨头致使Saito无栖身之地。Cobb和Arthur接受了任务。Saito指使他们要找个更好的建筑设计师。Cobb不仅雇用了Eames,一个在梦中拥有转换身份能力的人,还有化学家Yusuf,他研发了一种可以促成梦中梦的药剂,另外还有Ariadne,是Cobb和Arthur一起把她训练成了他们的新的建筑设计师。但Ariadne在Cobb 的梦里受训时,她了解到一直在困扰Cobb的正是不断萦绕在他的梦境中的他已故妻子Mal的影像。Cobb告诉Ariadne 他和Mal在游离的梦境中已经感觉像活了几十年一样,那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Mal在从游离状态理解拖后,还一直在无法分辨是梦境还是真实的世界之间苦苦的挣扎,最后她说服自己仍然还在梦境中,而且她认为的真实世界在她死后必将到来。最终这种信念致使她自杀,以用来说服Cobb和她一起死而复生。但是,Cobb拒绝了她,而且他还得为了逃脱谋杀的指控而流亡海外(Mal告诉他在她自杀前她曾告诉别人是Cobb在威胁她要杀害她)。作为这次任务的回报,Saito承诺他保证能使那些指控罪名消失,使他能重新回到孩子们的身边。由于多层梦境深度的复杂关系,原本的死亡导致退出梦境的原则将会失效,在梦中被杀掉的人将进入一种游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即使现实世界只有短短的一瞬间,在梦中梦里会感觉几十年一样漫长,而且这个人将无法区分他的梦境和真实世界。  

老Fischer在悉尼死去后,Saito安排了他自己和Cobb等人一起与小Fischer同乘一般头等舱客机从悉尼飞往洛杉矶。他们在Fischer的水里下了药并一起进入了他的梦中,那是一个下着雨的城中心,他们绑架了Fischer,却被他的梦中护卫们发现了,并且Saito付了重伤,但是还活着。Eames假扮成Fischer的教父Peter Browning的样子,用假装也被绑架试图从Fischer那里套取信息。之后他们坐在Yusuf开的车里被一群雇佣军追赶着,进入第二层梦境,这个梦境是在一个酒店里,在那里他们用计使得Fischer相信他的梦正在被入侵,并且使他相信发生在上一个梦里的绑架行动是由Browning指使的。Cobb说服他进入Browning的潜意识去找出他的动机,但实际上是Cobb等人进入Fischer更深层的梦——第三层梦是在一个雪山城堡,在那里Fischer一定要进入Cobb等人为他策划的意念中,但是Fischer被Cobb下意识中带来的Mal杀掉了,而后他进入了游离状态。Cobb和Ariadne为了完成任务而跟随他来到第四层梦境,并与Mal不期而遇。结果揭示了Cobb曾经在Mal的意念中植入想要醒来的想法,从而直接导致了Mal的自杀。Mal 想要试图说服Cobb留在游离状态中,还袭击了他,但是Ariadne开枪并打死了她。Fischer和Ariadne得以回到了雪山城堡,在那里Fischer领悟到了他的父亲是希望并信任他成为自己的继承人。   每个新的梦境的开始都会使一个人被留下来和那些雇佣军作战来保护梦中的成员的身体不受攻击;Yusuf开着轿车,Arthur在酒店里,Eames和Saito在城堡里。为了从梦中醒来,Cobb等人必须要经历一个“踢打”把他们带回清醒状态——“踢打”可以是一个尖锐的瞬间撞击,或者突然摔倒的感觉。他们的计划必须十分精准才能使踢打一个接一个的发生,已使得他们成功地从三层梦境中一一醒来,而且由于现实的时间相比梦中变慢了,这些踢打发生的也变得更长。当Yusuf在Fischer的潜意识里被困在一座桥上而被迫提早发出踢打时,事情发生了错误的转变,也就是其他人在每层梦境中要完成任务的时间都比预计的变少了。Yusuf开着车载着所有人来冲出桥的边缘;Arthur计划用爆炸使酒店的一层楼坍塌,剧照但是,由于现实世界会影响到梦境,车里的成员在下降过程中造成一种失重的状态,Arthur被迫突发奇想,用爆炸把一部电梯急速推向极顶,来引起一个瞬间撞击从而形成“踢打”;Eames则计划炸掉城堡使城堡里的成员促醒。 Cobb被卡在了游离世界里,同样Saito伤势过重死在梦中梦里而留在了游离状态里。电影转换到最开始的一幕,Cobb坐在一个十分老的Saito面前,Saito告诉他说他们得逃回到现实世界里。Saito拿起枪欲自杀而苏醒。Cobb突然醒来发现所有人都坐在飞机里,包括Saito,也好好的醒来了。Saito兑现了承诺,Cobb重新返回美国,回到家回到孩子们的身边。Cobb旋转陀螺想证实是否处于现实世界,但是被孩子们打断了。陀螺开始变得不稳,但此时影片结束了,把Cobb是否还在梦中的疑问留给了观众。”

三国与红楼

1 Jul
新版《三国》刚刚落幕,饱受争议的《红楼梦》又登场了。
 
到今天为止,《三国》看了34集,《红楼梦》看到第3集:基本上是属于能看但不值得推荐的片子。
 
《三国》失败的开始源于人物选择上。貂蝉:如果说陈好在《天龙八部》里演绎的阿紫还算生动的话,《三国》里的貂蝉已完全蜕变为徐娘半老。网上说貂蝉像村姑,比的并不过分。形象、气质、年龄,很难让人联想到四大美女之一。
 
第二失败是语言。编剧词汇的贫乏让人汗颜。“小沛与徐州成犄角之势”:这句话不知道被说过多少次。刘备、曹操、陈宫,不同的人都知道这个“犄角之势”的表达,一遍又一遍的污染着观众的耳朵。科举制度害人不浅。莫非源于东汉末年?
 
战争场面的血腥化和夸大化成了第三点失败。国内电视、电影的分级制度刻不容缓。士兵,不管是被扎,被射,都要一大口血喷出来。也不知道他们都是一种怎样的生理结构。
 
今天看到的雷人场面是“三顾茅庐”。怀特设计的闻名遐迩的“流水别墅”竟然是抄袭2000年前诸葛亮的住宅理念?这样的场景设计吾等只得俯首称臣。
再说《红楼梦》。满屏幕小姐们的铜钱头,让吾倒是更想多看看丫鬟们了;大量的画外音虽提供信息不少,但严重打断了剧情的连贯性;频繁插入的快进模式让人觉得剪辑脑残外,剩下的就是厌恶了;贯穿剧情的音乐好像预示着妖精们该出来转转了。。。
当然,咱采取“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两部电视剧,场面是宏大的,服装是精美的,概念是与时俱进的。前两天又捎带看了一眼80年代的《三国演义》,基本上看不下去。所以说,现在的电视剧,只要观众边看边骂,就像看“春晚”一样,那就是成功了:广告播出了,电视台收益了;投资厂商获利了;演员出名了;报纸、网站充斥的花边新闻让它们生存了;广大人民群众多了个谈资,业余生活丰富了。。。。这不就是win-win-win-…的局面吗?
 
此类型电视剧还要连绵不绝。

又是一年奥斯卡

9 Mar
互联网,让我第一次在网上看了奥斯卡的转播。
 
获得最佳影片的The Hurt Locker是一部很一般的反战片。与20多年前获奖的Platoon相比,没有多少飞跃。即便几年前的The Thin Red Line和Flags of Our Fathers都不比它逊色。可能是Avatar来势太凶猛了,压得多数影人喘不上气来。逆反心理让Avatar落败。故事情节上同样不出彩的Avatar,在特技上明显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也让它在票房上将风光十余年的Titanic抛在了后面。单凭这一项, Avatar摘得奥斯卡桂冠就不为之过。
 
同样无奈的结局在最佳女主角争夺上复现。Sandra Bullock在The Blind Side上的表演只能用“一般”表述而已。和Julie & Julia中Meryl Streep的表演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但谁让Meryl Streep太伟大了,创纪录的获了16次奥斯卡提名。在过去几年里,她参演的Adaptation、The Hours、The Devil Wears Prada、Doubt,演什么像什么。Bullock从未获过奖,今年参与了两部高票房影片。更何况The Blind Side为美国民族精神书写了完美一笔。在多种因素下,Meryl Streep落败了,虽然演技是应该唯一考量的因素。离1982年她上次获奖的Sophie’s Choice已隔近30年。一种无奈。
 
The Cove获了最佳纪录片。这是所有题材提名中唯一看过的一个。片子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家喻户晓的海豚饲养员最近将日本Taiji县每年捕杀万只海豚的事件记录并公布于众。片子的拍摄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而这种危险最后在影片结尾时得到了渲染和释放:几百只海豚在海湾里被渔民用鱼叉插死,整个海湾被染成了红色。影片的震撼来自于内容的真实。而这正是国产影片最缺少的。
 
去年看的几部国产影片,《风声》还不错;《花木兰》和《十月围城》炒得过热,很一般的片子。尤其《十月围城》,故事牵强,爱国理念浮于形式的闭门造车之产物。用一堆明星狂轰滥炸,愚民而已。当然比起《非常完美》、《我的唐朝兄弟》、《刺陵》这些被吹到天上而观看实属浪费时间的影片而言,它还可以算上“精品”。昨天刚看了台湾的《海角七号》,久违了的国语片精品。
 
Up获得最佳动画片可谓众望所归。片子前十来分钟的过场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里面有这样一个镜头:
A photo of Carl and Ellie sitting side by side, together, in their chairs. Beneath it, Ellie has written:
“THANKS FOR THE ADVENTURE — NOW GO HAVE A NEW ONE! LOVE, ELLIE.”
 
很普通的话,很真实—相濡以沫不过如此。何时我们的片子能少些噱头,多些真实?
  

http://www.youtube-nocookie.com/v/ZIcCl9PNYsw&hl=en_US&fs=1&

最后的一个3D IMAX

25 Jan
Avatar上映5周,全球票房高达18多亿美元,取代Titanic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电影的日子屈指可数。当然这没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
 
周六中午买周日中午Avatar 3D IMAX的电影票时,被告知整个周六的都已经被卖光了。影片上映了这么久还有这么强烈的群众基础?周日提前半个小时到影院,队伍已经到了门外。这好像以前只有看某些片子首映才会遇到的情况。
 

进了放映厅只剩下过道和前三排的座了。没法儿,将就吧。看影片前播放近期电影的预告片时很兴奋,都是3D的,像Shrek 4和那个讲NASA的。正式影片开始后过了半个小时,就慢慢的有些不对劲了。中午也没吃啥,咋开始反胃了呢?片子看了一个小时咋想呕了呢?莫不是影片弄得?网上新闻说有人看3D的片子会出现视觉疲劳或者呕吐现象,莫非俺成了幸运儿?
 
片子过半,胃里已随着影片的情节翻江倒海。再也控制不住了,从厅里出来透透气。看到看下一场的观众已经排上了队。这还有两个多小时,也太恐怖了吧。
 
要说影片拍不错,错就错在俺不该贪图3D或是IMAX效果。这十几年咱都气顺毛平的,不想栽在了这里。
 
大制作的震撼咱是没享受成。最后的一个多小时变成了艰难的倒计时。最终,在影片落幕后,呕吐、呕吐,惊起观众无数。
 
 别了,Shrek 4;别了,NASA。俺的第一个3D IMAX最终成为了最后的一个。

高考1977

14 May
近一两年,看了十来部国产片,总算遇到了一部可以回味的片子—《高考1977》。
 
故事讲的是1977年的夏秋之间,在东北某农场三分场的知青们由立功受推荐读大学到不记家庭成分,自愿报考大学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的故事。革委会老迟、北京知青潘志友、右派之女陈琼、上海知青强子、小根宝等人,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展现了那个岁月。
 
片子拍得挺流畅,煽情的地方弄了不少。既然是主旋律影片,一会儿一个星火燎原,一会儿一个奔驰的时代列车也就不足为怪了。单就影片本身而言,除了摄影和几个演员演得不错之外,故事的丰满程度欠缺,部分中国特色的教条式对话使片子落了俗套。不过即便这样,比起众多明星荟萃的所谓大制作影片还是要好看得多。
 
与绝大多数下乡知青相比,能够参加高考的这些人是幸运的。人的一生受时代左右,如海中荡漾的一叶舟。这是很多人能够抓住人生机遇的唯一机会。和我的父辈,以及他们之后的知青相比,我是幸运的。文革耽误了人十年,甚至很多人一辈子。
 
小时候,生活苦一些的日子自己玩便是了。夏天晚上停电后点着烛光一家人做西红柿酱;出去疯了一天回家喝母亲熬的绿豆汤;每到过年时盼望好吃的和对烟花的期待。。。生活质量虽不如今,但经历了很多后来再也没有机会重温的幸福。
 
长大了,好像多了责任感。尝到了高考的艰辛(谁让咱资质不够)和考托考G的痛苦,然后到美国下乡和当年的知青一样。不论当初为了出国有多折腾,不论现在为了等绿卡有多郁闷,这都是自己选择的生活。自由,幸福的基本要素。
 
《高考1977》,与其说带给我的是对那个年代的探知,不如说是让我更珍惜现有的生活。

《贫民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一荐

13 Jan

好久没看到这么一部好片,推荐一把。去年年底被5部或是垃圾或是温吞水的国产片摧残后,一度曾放弃看电影的愿望。

Slumdog Millionaire,讲的是孟买的一个端茶水的男孩Jamal Malik,为了寻找所爱的人Latika,参加了《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直播节目。每道问题正确回答的背后基于Jamal成长岁月的一个片段:贫民窟、宝莱坞明星、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种族纠纷、孤儿院、卖艺乞讨、黑社会、孟买全球化、Outsourcing、电视真人秀。。。。。。片子通过对小人物执着精神的刻画,将印度贫苦大众10年生活勾勒出来,像是《阿甘正传》印度精简版。故事虽然如神话般离奇,但揉进的社会现实却是血淋淋的残酷。

贫民窟的孩子们,就像《放牛班的春天》中孤儿院里孩子们一样,不论生活如何,总是能够挖掘出快乐的一面,让人感受到活力。Jamal对Latika的爱亦如Gump对Jenny,时间、环境在改变,真情始终如一。

网上的一句网评写得不错:“《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以动人,在于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与残酷,而又在这样的残酷中未曾放弃其理想与纯真。”祝它在奥斯卡奖中有更好的表现。

追风筝的孩子

21 Mar

知道这部小说The Kite Runner还是去年在Amazon上买书的时候,05年畅销书第三。当时正好电影已拍完,索性偷了懒等着看片。小说探讨了人性的救赎,与同期上映的影片Atonoment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Atonoment当时被炒得热火朝天的,但我还是更喜欢这部。孩子眼睛里的世界纯净感人,像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感受的一样。《追风筝的孩子》一书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自9/11以后对阿富汗的片面认识。所谓时势造英雄,小说的成功也许正好顺应了大环境。

网上的故事介绍和影评写的不错,我就不画蛇添足了。

Kite Runner       kite%20runner

荒凉贫瘠的阿富汗,多年来一直饱受着穷困和落后的折磨。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也同样享受着亲情、友情、成长……带给他们的乐趣。富家子阿米尔和他的小仆人哈桑就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无论是荒凉的戈壁、突兀的山丘、一眼忘到边的枯树林、繁华的街市……到处都是他们勾肩搭背、打闹玩耍的好地方。

如今,喀布尔一年一度的风筝大会再次到来。阿米尔和哈桑各自带着自己的满意之作踊跃参加。令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本来可以为他们的幸福童年再次增添快乐的风筝大会却成了改变两颗幼小心灵一生的梦魇。幸运的阿米尔在仆人哈桑千方百计的帮助下赢得了风筝大赛的殊荣,而倒霉的哈桑却被恶人强暴。胆小懦弱的阿米尔惊吓之余却不敢相助。两个好伙伴天真烂漫的友情就在这样尴尬甚至可悲的情形下,被突如其来的“苏阿战争”所打破。

为了躲避战乱,阿米尔的父亲携家产举家移民美国。在条件优异美国,学习上进的阿米尔渐渐成了学校里的优秀生,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父亲心中的骄傲。但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对儿时伙伴哈桑的愧疚感却无法用任何美好的事物抹去。突然有一天,父亲朋友的一个电话终于给了阿米尔重返故土向小伙伴赎罪的机会和勇气。原来,贫困的哈桑一家多年来一直在饱受战乱之苦的阿富汗山区苦苦煎熬着。而为了保护阿米尔家在喀布尔的房产,忠诚的哈桑一家惨遭凶残的塔利班恐怖组织荼毒。幸存下来的哈桑之子则落到了塔利班恐怖分子手中。为了隐藏二十年的赎罪、为了少年时的真挚友情,阿米尔决定重回荒凉的西亚戈壁,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将哈桑的儿子从虎口中营救出来……

《追风筝的孩子》一书以其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了人性的本质与人与人之间的救赎,凄惨而又美丽的故事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阿富汗在人们的眼中已然与“塔利班”、“恐怖主义”画上了等号。《追风筝的孩子》一书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世人对战火丛生、荒凉贫瘠、落后野蛮的阿富汗的片面印象。原著的作者美籍阿富汗裔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因战乱随父亲移民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追风筝的孩子》作为他的第一本小说,便以生动的人物刻画,震撼感人的故事情节大获好评。为其赢得了多项新人奖,该书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对故乡感情挚深的胡赛尼,似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战乱来临前美丽如画的阿富汗,以及战争后满目疮痍的祖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和描绘。

这段交织着友情、亲情、思乡情以及背叛与救赎的复杂故事,令无数人为之动容。影片中画龙点睛的美丽“风筝”更成为牵动人们视线、心弦,并代表阿米尔与哈桑友谊甚至兄弟亲情的象征。影片最后,当阿米尔带着哈桑之子来到美国碧绿的草坪上,为他在清风中追赶美丽的风筝时,一切不言而喻……

Survivor

3 Mar
在过去的一周,每天晚上看CBS的Survivor(幸存者)弄到快凌晨2点。这已是该节目第15个Season了。2000年,它和“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在美国掀起了真人秀的浪潮。如今,当年风风火火的情景喜剧已退居电视排行榜二线的时候,以American Idols为代表的真人秀栏目雄霸一方。
 
以前未打算看这个节目(以为很无聊),将来可能也不会再看其它Season(不会有太多新意)。这次看的原因是因为第15季在中国拍的。看节目的初衷是想看看美国流行文化如何展现中国。到后来,则是被节目对人性的反映而吸引了。看罢,感慨曰:Good。 

Survivor_China_Official_Logo

先说说Survivor中的中国。节目摄于千岛湖,一个字,美!中国山水的韵律,波烟渺溟的精髓尽显。片中风景拍摄了佛家寺院、长城、漓江、千年村落;动物涉及了熊猫、金丝猴;文化演绎了少林寺武僧表演、传统杂技、佛家寺院祷告、观音朝拜、孙子兵法、八卦、太极、京剧、金钱镖、鼓、龙、爆竹、中国建筑。。。形象正面,而且很中国。
 
节目本身构思巧妙。虽说在野地生存的比赛,体格固然重要,但由于众人的参与,战略战术就显现出来了。冠军Todd Herzog,从2000年14岁看第一集Survivor,一直看到了自己参加比赛,摸透了比赛规则。正如他自己所说,“I wasn’t the strongest. I wasn’t the smartest. But I was definitely the most strategic.”
 
亚军Courtney的成功让人大跌眼镜。她原本是第一个就要被淘汰,而且对比赛毫无兴趣,人缘一般,又是体格最弱小的这么一个人。但由于比赛中,每个人为了争冠军,都想和比自己弱的人进入三甲,所以最没有可能的人反而成了最有可能的了。
 
大环境、运气、规则、竞争对手这些外在因素,可能起了比自我奋斗更为重要的角色,小至真人秀,大到现今社会。 

Survivor_Cast11

Into the Wild (荒野生存)

23 Feb
已经是第二次看这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了,此前原版小说也读过,看后还是无法释怀。
 
主人公Christopher McCandless大学毕业后,把自己2万4的积蓄捐了,然后背上行囊,浪迹天涯,追寻阿拉斯加的梦。在阿拉斯加荒野里生存了112天之后,不幸饿死。
 
乍一看故事,肯定觉得Chris有病,光明富裕的生活不走(他可以上Harvard法学院),偏要自虐。但知道了他生长环境和家庭影响之后,这种看似不正常的行为便有了正常的解释。
 
小说作者Jon Krakauer也是个户外爱好者,攀过珠峰,光阿拉斯加就去过20多次。笔下的Chris有了共鸣,真实的展现在读者眼前。

        

片子拍得朴实,没有什么噱头。Emile Hirsch的演绎很入位,把一个心地善良,思想纯朴,受过教育,抛弃一切现代文明的束缚追求回归原始的流浪者的形象展现出来。生存,理想,爱,金钱,这些主人公用生命探索的东西也不经意间成为看完片后的心有所思。

影片没有大规模放映,它不是主流电影,没有大牌明星加盟,主人公的经历不可能被大多数人理解,因而没有了市场。综观2007年美国电影市场,这部片子胜过绝大多数影片。可惜在奥斯卡提名中,只拔得了两个可有可无的奖项。连Juno这么个片子还都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实在让我对奥斯卡奖的水准产生了质疑。

Into_the_Wild             Into-the-wild

很佩服Chris,他虽然只活了24岁,但他经历,感受,思考,追寻 是常人望尘莫及的。 没有他的勇气和纯净,但对他的仰慕如对英雄一般。希望今年有机会去趟阿拉斯加,看看那些书中提及的景物,走走Stampede Trail,缅怀他最后生活过的地方。

Chris_McCandless 

If you want something in life, reach out and grab it. 
— Christopher McCandless

The Bridge – Sad Story about Suicide

30 Jul
刚看完06年的记录片 The Bridge 《金门大桥》,很sad。以前总是把大桥自杀的事情作为饭后的谈资。金门去了无数次,无尽的美景仿佛是留下的唯一印象。
 
记录片反映的是04年全年的自杀记录。24条生命结束的画面就像大片中的特技被定格下来,生命就在这一刻陨落了。每个人自杀的原因虽然不同,但共同的都是长期在depression中煎熬着。“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己平时遇到的不顺真就算不了什么了。
 
在基督教里,自杀是一种罪过。但我们无从选择生,应该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只是希望他们在另一个国度里过得比在这个世界要好。 
 
 
End of Our Days – Howie Day  From The Bridge

Here, where they can’t find us
I dare them to call me out
Or tell you
We met here on purpose
I bet they can’t wait to wake us up

It’s all a little bit strange
I know it’s a little bit strange

make a point and ignore them
come on let’s wait this out
they’ll find out
we never stop turning
and sometimes it’s tough
to change direction

I know it’s a little bit strange
It’s all a little bit strange

At the end of a day
I’m gonna say what I mean
It’s slipping all away, away
At the end of our days
We’ll escape
We’ll escape

I know it’s a little bit strange
It’s all a little bit strange

At the end of a day
Well I’m gonna say what I mean
Well I’m
At the end of a day
Well I’m gonna say what I mean

Slipping all away
It’s slipping all away
It’s slipping all away, now
At the end of our days
We’ll escape
We’ll escape
Oh, there’s no escape
We’ll e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