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July, 2008

于丹开讲

28 Jul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当地时间七月二十七日在美国加州的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举行讲座,从感性者的角度与当地华人华侨听众分享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并现场答疑。

一下子自己竟成了华人华侨了。Smile 这是第二次参加南海艺术中心举办的《文化中国》活动。

亦如电视里的形象,于丹侃侃而谈,将中国传统文化通俗化。随性撩拨两句,已是口若悬河,只能望其项背。被她信手拈来的古诗如儿时虚无的梦,亲切又模糊,远望之,会心一笑。

DSC_0001

 

黄龙慧开禅师《无门关》的第十九则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彷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唱响奥运, 爱我中华》音乐会的名人们

20 Jul

身在湾区,体会到了大城市的好处。演艺名人来得比宾州小镇要频繁的多。

歪打正着的参加了《唱响奥运, 爱我中华》音乐会的义工,发现比买贵宾席的票还值。和明星签名、照相姑且不谈,上台露脸放在一边,拿奥运火炬也先不讲。脖子上挂着的这个工作证就是通行证,咱在舞台前照相都是那么理直气壮。看着观众涌到台前又被警卫轰回座位,摸一摸胸前的证,感慨万千 — 权利可真是个好东西!

当义工让我受益最大的是可以接触到各色人等。在一堆硕士、博士云集的硅谷工程师的圈子中,终于跳出去了片刻。

– 王晓红
90年代中国泳坛的“五朵金花”之一。很朴素,没架子。名人也追星,说最想和费翔照张,可惜运气没我好。也是,人家也是名人,总不能像我一样厚着脸皮往上凑吧。现在她在湾区和林莉开游泳馆,下个月就要开张了。

– 萨顶顶
真人比照片好看,天籁之音演绎藏传佛教。虽然身为BBC国家广播电台世界音乐大奖亚太区唯一获奖者,但平易近人,总以淡淡的微笑示人。和她的合影不下10来张。

– 吴樾
没有留意过国内的连续剧,所以起初不知道这个人。后来发现人家既是全国武术冠军,又演了不少连续剧,歌唱得也不错。他可能是最闲的腕儿,连彩排都参加。

– 桑兰
近距离看到桑兰更觉得人要感恩。自责一下。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也希望桑兰过得更好。

– 费翔
48岁了,还是很帅气。整个演出最大的明星,也受到粉丝们最疯狂的追捧。很“珍贵”的和他照了一张,羡煞旁人。

– 少林武僧
当初以为他们是ABC,聊了以后才知道是来自少林寺,现在在湾区武馆任教。以前没有接触过练武之人,很敬佩。提到美国,他们觉得国内更好。

 

他们都是明星,银光灯下很耀眼。可俺更喜欢做一个普通人,可以不羁的笑,可以自在的游荡。。。

普通美国人眼中的北京

8 Jul

Pam跟我一个组,一位典型的美国中年职业妇女。她来自明尼苏达州,硕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Pam为人豪爽,想什么说什么。在当前公司不景气的情况下,经常拿裁员、辞职开玩笑。

前两周她跟斯坦福大学的合唱团到北京、上海演出5场,稍带旅游参观。今儿闲聊几句,对中国溢美之辞姑且放下,说说她提到的几个问题。

奥运吉祥物
看见我在格子间里贴的奥运会会徽,她说很喜欢,自己在北京买了不少。随后问我很多奥运T恤上面那些很丑的红的、绿的图标是什么?开始我还以为是说京剧脸谱,后来才明白指的是福娃。
注:赋予太多文化精髓的福娃超越了普通人的审美。

高雅艺术
Pam她们的节目可以说得上是高雅艺术了,包括贝多芬和卡尔•奥尔夫的著名史诗音乐剧《木兰诗歌》。不但在鸭蛋里表演了,还去了人民大会堂。所谓外面来的和尚会念经。她提到国人对有些西方作品不熟悉,不知在表演时如何回应。
注:两种不同流派的文化,西方音乐遇到东方观众,再给我们一代人的时间。

引用水
欧美人都喜欢直接喝凉水加冰。这当然在国内是个问题,一不留神就会拉肚子。她说如果中国希望大力发展旅游业,对欧美游客基本饮食习惯的考虑比多建几座新建筑更重要。还问我什么时候北京的自来水可以成为饮用水。
注:很有建设性的意见。

其他的小问题诸如北京太闷热,长城上不让外国人照相,参观景点受限制。。。

其实不论她如何抱怨,最终她还是提到了美国对中国妖魔化的报道,说凭这个布什就应该下台。

为举办奥运投资百亿,从奥运角度肯定不值。但如能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欧美游客到中国来,把这里的变化口口相传回去,从长远发展来看,也许就物有所值了。

离奥运开幕还有一个月,撰文纪念,祝奥运举办成功!

Olympic_small

(From my home, took by my dad)

我也来登Half Dome – 登山

6 Jul
在鸟儿婉转的啼鸣中醒来。清晨5点,大多数人还在帐篷中酣睡。百十来人的活动行动难免缓慢。早饭后收拾停当,到达登山起点已8点一刻。
 
最初Happy Isles一段坡度较高,但树荫多,又刚起步,步伐还算矫健。Illilouette瀑布在右侧山谷里飞流直下370英尺。转身后,和优胜美的整个山谷消失在密林中。走到0.8英里处的Vernal 瀑布桥,三五成群的登山者或是驻足观望,或是补充饮水。3月来时,积雪未化,残留在硕大的岩石上像顶着的绒帽。如今,河水汹涌的在岩间跳跃跋扈,似乎已经忘了3个月前小桥流水的意境。
 
前行至Mist Trail和John Muir Switchbacks的分岔口,Mist Trail一侧雾气缭绕,如入仙境。把相机包了起来,披上外套进发。不少Backpack的用塑料袋将整个背包裹起,步履艰难的沿着高阶而行。泰山的挑山工是为生活所迫,而眼前的则是生活富足后的乐子了。Vernal瀑布坠落池中被打散成了雾霭,将200来级石阶浸在里面。在绿树和褐色山岩的簇拥下,鹜的升起一道多彩的虹,仿佛错觉。瀑布顶上的平台相当宽阔。俯视沿路走过的山间小道,在树林的掩映下时隐时现。
 
接下来是Nevada瀑布。密林辗转后豁然开朗,虽然依旧是陡峭石级,少了Vernal瀑布虚无缥缈的境界。此时,艳阳已开照。
 
马队聚集在Nevada瀑布上面的分岔口。90多块可以将游人往返送至Half Dome脚底。想起了三毛的作品《送你一匹马》:这种动物似乎总是和旅途、漂泊以及自由联系在一起。当我们成为老马,学会用感悟的心和平实的文字来识途,让过去变得娓娓可听。
 
2个小时后,离Half Dome还有4.5英里。虽然一路健步如飞,只被一对美国少年超过,但依照当前速度,是不可能按计划下午1点登顶。开始审视自己的能力。
 
路过的Little Yosemite Valley坡度不大,右侧Merced河水绿得鲜活。乍看以为浮萍,实则水清至底。后面的路程相对沉闷,在山林间游走。空气燥热起来,赶超的人少了,同行的也被甩到了后面。但明显觉得步履沉重,一口一口的喘着粗气。开始大量补充水分。脑子一片空白,像是在跑步机上练习马拉松:什么都没有想,什么也不想想。忽然看见一个7、8岁的小姑娘胳膊打着石膏和父亲一起向上走着,虽说哭哭啼啼的,但精神尚佳。忽前忽后的和我的步调基本一致。第二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已经走了4个小时了,Half Dome像是遥不可及的梦。进入精疲力尽的阶段,每一步走得都很累,思忖着不会突然间挂了吧?不想拖着别人的后腿,让同行的走在前面。开始大规模的补充能量:Energy Bar、Energy Drink和巧克力。坐在路边的树桩上无奈的看着一拨又一拨登山的从面前走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休息片刻后自认为体力得到了恢复,重新进发。可走了几十步,又气喘吁吁上了。是不是因为高原反应?虽然还不到3000米。
 
走到Hump Ascent,Half Dome不远了。视线突然间开阔起来,终于挣扎出迂回的山路。群山环绕快要“会当临绝顶”了。这是整个登山中最累的一段。路又窄又陡,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如若摔倒,将会滚至山涧。每走20步都得将背包放下坐着休息。Half Dome Trail难,难于上青天了。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这么weak。当时觉得自己是有去无回了。不要说掏出照相机照相,就是背包都想立即扔掉。后悔还带了两个镜头。几百米的路走了半个多小时,总算跌跌撞撞的来到了Half Dome底。眼前的岩石单调极了,如同大象身上的褶皱,却有扑面而来的震撼感。虽说在照片上看过Half Dome天梯这段,摆在面前还是想倒吸口冷气,五六十度的坡度。
 
同行人犹豫着:上?不上? 我背上相机,拿上一瓶水,向铁索走去。这是此行的终极目标,没有什么思考的余地。铁索的起点堆积着前人留下的手套,捡起一双,里面潮呼呼的。可能是昨天的雨水,也可能是前一个主人的汗渍。戴上,抓起铁索,走出第一步。
 
过去的5个小时里,手臂一直没有派上用场,在几近筋疲力尽之际,终于成为了第3、4足。虽然背包丢在了下面,斜跨的一两斤重的照相机绝对还是个负担。还好上上下下的共用锁链,所以这200来米也爬了半个多小时。想着去年一个职业登山者就是为了捡掉在地上的水瓶,在这里不幸殒命。握着栏杆的手攥得更紧了。结果相机盖凑巧掉在地上,都不知道是不是该去捡。
 
终于到Half Dome顶了。没有任何激动的心情,豪迈诗篇抛到了九霄外。累,心脏如战鼓般敲击着。一步也不想走了,手握相机,但已毫无斗志。像彻底打蔫了花儿,抬不起头来。
 
Half Dome顶上光秃秃的,如同一个胡子拉茬的下巴,生在巨人的脸,举仰天地。偶见一只地鼠在仅有的几个岩石的缝隙里窜来跳去的,找着登山者不慎落下的食物碎屑。精力旺盛的人或是坐在悬崖边,或是躺在摇摇欲坠的岩石上,体验着征服自然的豪迈。
6个小时,这么一步步走上来,远处的山谷,那是我起点的地方。我闭上眼睛,打蔫了花儿在阳光普照下慢慢的抬起头,开始绽放了。

7月4日

5 Jul
美国国庆对俺的影响不及两部电影:《生于7月4日》和《独立日》。这也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无奈吧。如若尝试古人的“深院锁清秋”,就更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DSC_0009

 
从美国第10大城市前往14大,本着体察民情的原则,看看美国劳动人民如何庆祝国庆。要说美国人民,不如说是世界人民–操着个是语言的游客占据了渔人码头。
 
这回最深的印象就是物价上涨,油费不提了,连停车费都翻倍,汗。广播里说百分之70多的劳动人民国庆活动都要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理解得深刻了。
 
不过旧金山永远那么长气。天凉而不寒,人多而不闹。海湾里Kitesurfing的腾空跳跃,游轮上的游客和站在码头上的招手示意,货轮从金门大桥下缓缓驶过。城市笼罩在薄薄的雾里,一方晴天在不经意间灿烂的绽开。

DSC_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