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October, 2009

怎样的夜晚

30 Oct
当了几个月的宅男,这两天晚上出去了两次。
 
周二去24hours,里面健身的人好多。多数比自己年轻。跳Zumba的时候,乌殃乌殃的小姑娘。几年没在公共健身房里锻炼过了。这么多的年轻人,夜晚就是在这里过的。
 
今天大组庆祝新设备硬件装备完毕,在一个Bar and Bistro里喝啤酒。周围都是单身男的在里面喝酒、吃汉堡、看比赛。一个个或是胸前或是腰间挂着公司的门卡的硅工。也是一个夜晚。
 
有的晚上和LD逛商店。里面一家子一家子的印度人带着孩子在店里喧哗。有时会在社区大学上课或是被迫在单位里挑灯夜战,和很多硅工一样。偶尔咱也会出去看看演出。而大多数晚上,做饭、吃饭、洗碗、遛弯,然后在电脑前或者上网,或是看片。
 
人是多样的。不同的人,相似的年龄,相似的经济状况,却会选择某种生活作为自己主体的生活方式。
 
谈不上孰是孰非。只要自己满意,怎么过都好。

The Oz Principle,奥兹国中的迷惑

16 Oct
上了这么多次培训课,这回是最有心得的一次。The Oz Principle,基于The Oz Principle: Getting Results through Individual & Organizational Accountability这本书,借助《绿野仙踪》的故事,讲解责任承担和管理策略。
 

说到管理策略,离俺的职位较远。责任承担似乎更有用。里面提到Under the Line的6种方法,就是活没干好,找理由的种类,虽说未必有效,但俺从没想过、总结过。感觉像是以前听说的《厚黑学》,有意思。
 
培训里有两个活动颇受启发。要是以后自己也搞上培训这行,一定要试试。
 
第一个是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做握手状。然后看谁可以把自己的手推到对方的腰部,次数多者胜出。练习时,对手是西亚选手,弄得俺眼冒金星(没有夸张)将将平手,不知道是不是人家还让俺了。最后老师问哪组人成功的次数最多时,有一组的两个人同时举手。诧异着呢,人家演示了一把。感情他俩不是竞争的关系,变成了通力合作,一起朝一个方向使劲。所以人家一秒钟就两回合,轻轻松松达到双赢。
 
俺的思想老是被框架化,不知道是不是归结于从小的教育。比赛好像只有胜负,从来未想过双赢。其实公司里拓展产品也是一样的道理。并不一定非要将竞争对手搞垮,开拓新市场,甚至和竞争对手合作,一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另一个例子是先让一个人(称A)出房间,告诉他一会儿蒙上他眼睛,给他三个球,然后让他完成一个任务。至于什么任务A不知道。当然留在房间里的人都知道,就是让A蒙着眼睛把球打到墙上的靶子上。A入室后,大家都不说话,A不知道拿着三个球要干什么,只好乱扔。第一轮大家沉默,第二轮嘘他,最后一轮叫好。A不知所云。
 
后来叫上来另外一个人(称B),让他帮助A完成任务。B可以告诉A扔的方向、力度。对于A,B是他完成任务唯一的信息来源。在B看来目的极端明确的事情,如果不描述清楚,A就陷在云山雾罩里了。即便完成了,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干,或者说是在干什么。
 
在公司干活,很多时候老板不告诉下属为什么要做这个。所以下属费了半天劲,还是一头雾水。即便歪打正招上,也无法举一反三。
 
要说这么课,老板们都应该上上。但就和公司其他课一样,上了的多数都是小兵。奥兹国的世界呀,虽说要解析你,在现实中你还在上演。

《三杯茶》:普通人改变世界的故事

14 Oct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Creg Mortenson(葛瑞格•摩顿森),一位普通的美国人,或者说曾是一名生活在中下层的美国人,他通过自己的信念和努力,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1993年Greg在攀登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峰时,为了救援同伴,登山失败。在他的体力和精力达到透支极限之际,被巴尔蒂人救起。Greg在这是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里休养。这里穷得连一天一美元雇名教师都做不到。当他到村里看到78名孩子跪在户外冻霜的土地上,用棍子在土上抄写时,心痛万分。他发誓一定要回来,在这里修建学校。为兑现这么个誓言,他开始了人生另一座高峰的攀登。到今年为止,Greg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边远地区修建了131个学校。5万8千名儿童得到了教育,其中包括4万4千名女孩。这在伊斯兰教社会里是不可想象的。

不要以为Greg有什么天大的本事,或者过硬的后台。他平凡的甚至不如你我。他当时只是湾区的一名护士,没有稳定的收入。他筹款的第一步是从给580位名人写信开始的。他不会用打字机,要花两、三个小时才可以用租来的打字机写完一封信。最终他只收到NBC主播Tom Brokaw的100美元捐款。他变卖自己家产,筹得不过2400美元。给他坚持下去决心的是他母亲所在的威斯康星州福尔斯河(River Falls, Wisconsin)小学的学生们。这些孩子给他捐赠了623.40美元的分币。

在这条建学校的路上,摩顿森遭受过很多挫折。1996年,他在巴基斯坦被塔利班绑架了8 天。2003年,阿富汗军阀火拼时,他在装满动物皮毛的货车里躲了8个小时。他还多次受到伊斯兰毛拉(mullah)和美国极端分子的死亡威胁。。。。。。

在这背后,Greg并没有名利的诱惑。他的工资多年来只有2万多美元。他执着的信念也许和他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1958年,Greg出生在明尼苏达州。3个月时随父母到坦桑尼亚,直到十几岁才回到美国。他的父帮助乞力马扎罗山区的人民建立了一所教学医院。也正是因为成长在乞力马扎罗山区,Greg自幼酷爱登山,磨练了他坚毅的性格。

Greg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刘醒龙的小说《凤凰琴》。这个中国题材的小说讲述了两次高考落榜的农家女张英子到大山中的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的故事。反映了民办教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搞好山区教育的事迹。当然《凤凰琴》受到了地域、种族的限制,也就不会像《三杯茶》这样,受到国际的关注。

9-11之后,以布什总统为代表美国强硬势力在军事上打击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但以失败告终。Greg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新的方法:提高全民教育。塔利班的士兵中大多是穷人和文盲;如果这些人的母亲受过教育,她们可能更会约束自己的孩子。在Greg刚开始的教师队伍中,有5名老师以前是塔利班成员。他们是在母亲的劝说下离开的塔利班。正规的教育,可以避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贫穷的学生受到极端主义的伊斯兰学校的影响。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巴基斯坦官员(2009年10月13日)透露,该国西北部斯瓦特附近地区一个人群密集的市场12日发生的自杀式爆炸袭击,死亡人数已上升到45人。死者中有39人为平民,6人为士兵。自杀式袭击者是一名13或14岁左右的男孩,当时他站在马路边,当车队经过时,他立即冲入车队,引爆了身上的炸弹。”如果这个孩子可以受到正规的教育,或者再往前说,他的母亲可以受到教育,这样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Greg,一名普通人。他有着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回首这十几年,他走过的路比我们更崎岖,他生活质量比我们更差。但他改变了几万人的命运,几万个家庭的命运,几代人的命运。他生命的意义得到了延续和升华。

一名普通人一样可以改变世界。愿Greg事业上走得更远!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Jekyll & Hyde:善恶之间

12 Oct
音乐剧《化身博士》(Jekyll & Hyde)改编自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笔下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 Mr. Hyde。故事讲述了受人尊敬的杰克医生(Dr. Jekyll)发明了一种将人善恶分离的药。自己尝试后,白天以杰克医生出现,晚上化身成海德(Edward Hyde)四处作恶。杰克医生终日在善恶之间徘徊。貌似荒诞的故事提出了令人深省的问题:人性是善恶分明,还是亦善亦恶?
 
音乐剧于1997年4月登陆百老汇舞台。这回在旧金山Fort Mason看的由The Royal Underground Theatre Company演出的音乐剧感想颇多:
 

首先从来没有这么近看过演出。票属于General Seat,就是没有座位限定,先进先选。在第四排正中间选了个座位,演出看得真切。以前买的便宜票恨不得用望远镜才能看清楚演员的脸。这回演员的眼睛都看得一清二楚。哎,还是有钱好。
 
其次,第一次接触小剧场。观众不过30来人。演员演得如此辛苦,颇为他们觉得不值。演员不但表演,还要兼职演奏。剧中死了的演员一会儿还得爬起来接着唱,凑数。谁让人不够,又没钱。不知道他们的收入来源如何。平均30刀一张票,总共售票收入不过千元。扣除场地费、灯光、宣传,每个演员一晚不过几十块。为了准备演出,还要彩排几个月。能入百老汇当头牌的还是屈指可数的。
 
最后,音乐不错。例如This is the Moment、Someone like You和Once upon a Dream。要是能看到百老汇版本就好了。可惜百老汇的演出最终亏本一百五十万,于2001年退出江湖。可惜了。

回首

9 Oct
今天在《未名空间》上看到一篇名为《2009年回国清华游》的帖子。看完照片后,心里的滋味很奇怪:要说激动,没有;要说冲动,又过了年龄。
 
帖子里的照片一般,但恰恰是记忆中的样子。04年回国看了看,很多地方没有走到。照片里的建筑都是原来就有的, 像是一教、同方部、西主楼。属于“不常去”的地方。所以上次回国没看。这一晃8年,这些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眼前。
 
说是“不常去”,也在里面上过不少学期的课。毕竟待了7年,是迄今为止时间呆得最长的地方。最好吃的豆腐脑是在七食堂,最好吃的拉面在十四食堂。直到现在,每每想起(包括敲打这几个字的时候),唾液就严重分泌过剩。
 
前两周还在网上看到四中的照片。一样的校园、一样的教学楼。那些穿着校服的学生像是十几年前自己的缩影。
 
生活就这样一直继续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回味的事情越来越多。想到时,有些惆怅;在惆怅中一天一天变老。
 
五年了,希望年底可以回国看看。

The Full Monty

3 Oct
炫目的灯光如骤然释放的核弹,在舞台上爆发。随之而来的6位主角脱掉最后的丁字裤,将The Full Monty推向高潮。
 
美国版的音乐剧The Full Monty改编自英国1997年的同名电影《光猪六壮士》。故事的背景从英国移到美国的Buffalo。6名失业工人受到Chippendales巡回演出的启发,为了生计,临时组建了一次脱衣舞表演。唯一可以盖过Chippendales风头的杀手锏就是演出最后的全裸。
 
The Full Monty登上百老汇是在2000年,持续了770场,获9项Tony奖的提名。无奈当年风头正劲的The Producers包揽了所有获提名奖项,致使The Full Monty全军溃败。
 

演出团是Broadway By the Bay,在San Mateo Performing Arts Center举行。感觉整体音乐不太好听。因为表现中年失业工人,人物形象也比较汗颜。更甚的是饰演Jerry的主唱竟在某一段落出现了破音。
 
不过音乐剧互动性不错。当6名男演员(失业工人饰脱衣舞郎)在台上最后演出时(戏中戏),女演员(饰观众)跑到观众席上尖叫呐喊,仿佛所有观众在场景置换中出现在Buffalo的Club中。
 
炫目的灯光如骤然释放的核弹,在舞台上爆发。灯光对比下,舞台一片漆黑。The Full Monty落幕。

奔跑 8

2 Oct

周末又是圣何塞半程马拉松比赛了。一年,就在奔波劳碌中度过。本想去年参加完比赛,再接再厉:或是参加今年7月旧金山全程马拉松,或是延续圣何塞的半程。可是去年比赛前的脚伤一直拖到了现在。

这一年,工作、生活上发生的事儿很多,再加上病脚,锻炼基本搁浅。偶尔健身房的练习仅局限在骑自行车或是旱地划船上。9月份,时间忽的多了,恢复了常规健身。

刚开始以每小时6.5迈的速度跑步,10分钟就气喘吁吁。过去坚持9年的锻炼成效功亏一篑。不过啥事儿都是贵在坚持。一个月下来,体重减了5磅;跑步速度也创造了新的纪录。

以前,3000米跑步机上的记录是12分40秒。今儿个降至11分50秒,用每小时9.2迈的速度。前两天看健身的书,里面提到一个普通人坚持锻炼,到了五、六十岁跑步还可以用每小时10迈的速度。如果俺脆弱的心脏可以承受的话,俺也把速度再提升试试。

今天是祖国60岁华诞。用跑步新的纪录庆祝祖国的生日,与国同庆!